
王鑒(1609-1677)?仿黃子久秋山圖
WANG JIAN?LANDSCAPE
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 王琥 王鑒(1609-1677年),字玄照,后為避康熙帝諱,改圓照,號湘碧,又號染香庵主。江蘇太倉(今太倉市)人。崇禎六年(1633年)王鑒成舉人,仕至廉州太守,世稱“王廉州”。著《染香庵集》、《染香庵畫跋》傳世。王鑒出身文學藝術世家,其祖王世貞(1526-1590年)乃明史學家、文學家。字符美,號洲。嘉靖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學識淵博,交游廣泛,是繼文徵明之后的江南文壇領袖。王家富收藏,王鑒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養和藝術熏陶,其《臨北苑瀟湘圖》中有王曜升題,云其:“綺歲即好點染”,顧云臣亦云:“湘碧先生幼喜繪事” (注1)?!稛o聲詩史》中載王鑒,“洲先生孫也。洲鑒藏名跡,金題玉躞,不滅南面百城,鑒披閱既久,神融心會,領略為識”(注2),足證王鑒家學淵源之深厚。而王鑒在繪畫上的成就與其自身的刻苦鉆研亦是密不可分的,《國朝畫征錄》中稱他“精通畫理,摹古尤長,凡四朝名繪見輒臨摹,務肖其神而后已。故其筆法度越凡流,直追古哲?!保ㄗ?)王鑒因其出眾的繪畫學養和成就,與董其昌、楊文聰、王時敏等并稱“畫中九友”,入清后,又與王時敏、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合稱“清初六大家”。王鑒與王時敏交誼深厚,二人深受董其昌的繪畫思想影響,在山水畫創作上恪守“南宗”正脈,主要繼承董巨,“元四家”遺法,乃成明清之際山水畫大家。 王鑒早年習畫時,曾得董其昌的指授與贊譽,“時從董宗伯、王奉常游,得見宋元諸名公墨跡,博采玄微羅拾指下表表” (注4)。董其昌、王時敏的藝術理念,直接指引王鑒在繪畫的理論和創作上遵循兼容并蓄的藝術道路,“積五十余年心力始得成家表表”(注5)“南北宗”諸家皆為所用,對于北宋董源、巨然,尤有心印,于“元四家”則多取法于黃公望,用墨濃潤,風格沉雄,功力反超王時敏。 《仿子久秋山圖》為絹本、青綠設色畫??v97.5厘米,橫57.5厘米。本幅自識“辛亥嘉平仿子久秋山圖筆,似齊云道翁正。王鑒”鈐“王鑒之印”朱方、“湘碧”白方印。此作曾為清咸豐間著名鑒藏家孫毓汶(注6)鑒藏,按辛亥為康熙十年(1671年),作者時年六十二歲。 黃子久《秋山圖》曾經清高士奇撰《江村銷夏錄》著錄,云“元黃子久《秋山圖》,紙本,立軸,長一尺九寸,闊八寸。自識“元統癸酉十月,一峰道人為太先生作?!卑垂镉鲜聻?333年,黃氏六十四歲,根據著錄中諸家所題,可知此圖“筆法古雅,大有荊關逸韻”(注7)?!贝藞D今已不傳,但王鑒《仿子久秋山圖》一作,卻可使今人得窺《秋山》遺韻。 是圖作深遠構圖,畫遠山深邃連綿,林木蔥郁茂盛,山凹間隱約可見茅屋小樓。山下微波平湖,緩坡疏林,林間草堂掩映,畫面整體風格雅逸高古,景物安排疏密有致,一派清潤氣象。 此卷山石技法兼皴帶染,遠山筆鋒淡掃,短皴參差,并兼以青綠、淺絳渲染,恰當地表現出秋天林壑植被繁盛而略呈蕭疏的季節特點。近處山石則大量運用長披麻皴,筆力沉厚。水岸邊樹木以中鋒雙鉤,填以淡色,筆致緊湊沉雄,枝葉穿插簡勁概括,頗有董其昌設色樹木之韻味。從這些創作技法看,可以推測,王鑒自題的仿黃氏《秋山圖》,并非是對黃氏原作的亦步亦趨,而是根據個人的理解,加以豐富和再創造,這種以董、巨為宗的蒼峻渾厚的畫法,與前人記述的荊浩所畫巍峰窮谷,用筆短促堅凝的北方山水有著很大的不同。 王鑒的書法,從其題字來看,受董其昌的楷書和行書影響較多。王鑒在繪畫作品中的款題,以行楷書為主,此圖所書字跡與董氏《楷書自作朱泗暨盛孺人趙孺人墓志銘卷》及《行書手札卷》(注8)相較,在結字、局上都有董氏的特點,字體秀逸古樸,布局舒朗勻稱,中鋒運筆,流暢自然。王鑒雖不以書法名,但從此圖自題來看,其書法功力亦是不弱,與其同時期的作品如《仿董其昌山水軸》、《仿巨然山水軸》(注9)上款識相較,其結構、運筆上的晚年書法特徵明顯,表現出愈老彌堅的筆墨功力。 王鑒享長壽,其傳世作品數量較多,據劉九庵編著《宋元明清書畫家傳世作品年表》(注10)著錄,其晚年作品中不乏佳作,如順治十七年作《仿黃公望山水圖軸》,(注11)、康熙七年所作《仿李成溪山雪霽圖軸》(注12)以及康熙九年所作《仿倪瓚溪亭山色圖軸》(注13),這些作品中很大一部分和他早年的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古代名跡與技法的不懈臨仿。其中《仿黃公望山水圖軸》,墨筆畫溪山密林,風格質樸,雖同為仿黃山水,但與《仿子久秋山圖》相較,在畫面的布局和筆墨表現上則稍嫌單調,未能擺脫前人成法的藩籬?!斗伦泳们锷綀D》雖自云“仿子久筆”,但早已脫出了黃公望一家筆法的局限,如刻畫山巒時將黃公望的長披麻皴,巧妙揉合了王蒙的細筆短皴;近處的汀渚平坡則吸收北宋趙令穰的湖鄉小景的構圖以及倪瓚分段式布局的章法,且各家技法融合貫通,過渡自然,顯示出師古亦能化古的大家風范。 從設色山水看,王鑒的青綠山水主要取法趙孟頫,王翚曾在王鑒《仿趙文敏九夏松風圖》軸幅上題云:“吾師廉州王公,筆墨妙天下。此仿趙文敏《九夏松風圖》,設色幽秀,神韻超澹,兼得北宋高賢之味”(注14)。是圖筆墨渾厚,皴染兼備,以大青綠設色,氣韻明潔靈秀,頗得文人畫氣質。王鑒對趙孟頫的青綠設色山水頗具心得,他亦曾言:“余向在董思翁齋頭見趙文敏《鵲華秋色卷》及余家所藏子久《浮嵐遠岫圖》,皆設青綠色,無畫苑習氣,今二畫不知流落何處,時形之夢寐,閑窗息紛,追師兩家筆法而成此卷,雖不敢望古人萬一,庶免近時蹊逕耳?!保ㄗ?5)與《九夏松風圖》的青綠重色,追摹唐人風韻的格調不同,王鑒的《仿子久秋山圖》在極力擺脫文紉明青綠山水末流時弊的同時,以師法趙氏青綠山水為基礎,更多的追求古意和清雅明潤的文人情趣,用淡青綠和淺絳,營造出生機盎然而又溫暖古厚的畫面效果,雖云設色,但色不掩墨,色墨相映,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和蘊藉溫和的美學內涵,堪稱王鑒晚年佳作。 王鑒以其深厚的繪畫技藝,在當時畫壇占據重要一席,他與王時敏成為“婁東派”的開創者,并影響了后來的山水大家王原祁,而成為藝林宗匠。同時,王鑒也以自己的藝術觀點和實踐,培養了“虞山派”的創始者王翚,不僅使自董其昌延續下來的山水畫“南宗”正脈得以延續,而且籍“婁東”、“虞山”二派的發揚光大,影響了清及近代的山水畫壇數百年,他的授業、傳道之功也被譽為“后學津梁”,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可磨滅的一個閃光點。 備注: 注1、注4、注5:《中國書畫全書》,第八冊,《吳越所見書畫錄》,文物出版社,1993年出版,頁1159。 注2:《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姜紹書撰《無聲詩史》,文物出版社,1993年出版,頁858。 注3:《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冊,張庚撰《國朝畫征錄》,文物出版社,1993年出版,頁431。 注6:孫毓汶(清),字萊山,山東濟寧人,六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通畫理,精于鑒別,家藏書畫名跡極為豐富,是清代著名鑒藏家。 注7:《中國書畫全書》,第七冊,《江村消夏錄》,文物出版社,1993年出版,頁1020。 注8:均現藏故宮博物院,紙本。 注9:均現藏故宮博物院,《仿董山水軸》紙本,墨筆,作于1670年,時年72歲;《仿巨山水軸》絹本,設色,作于1673年,時年75歲。 注10: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出版,頁263至頁481。 注11:現藏上海博物館,紙本,墨筆。作于1660年,時年62歲。 注12:現藏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作于1668年,時年70歲。 注13:現藏故宮博物院,紙本,墨筆。作于1670年,時年72歲。 注14:《九夏松風圖》,現藏故宮博物院,紙本,設色。無年款。 注15:《青綠山水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紙本,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