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一桂(1686-1772)?菊石圖
菊石誠有意 仕隱豈無心 —鄒一桂《菊石圖》小議 盡管早在先秦時代,菊花就已經有了品性高潔的意象隱喻,屈原所謂“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言即是如此,但直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出,菊花才完成從純粹的植物到品性高潔、矢志堅貞的人格化象征的轉變,備受歷代士子尤其是遷客騷人、遺老遺少們的青睞、鍾愛和推崇,成為他們筆下經常的意象,同時也成為他們個人志趣、品性物象化的載體,其影響之廣,即便草莽如黃巢,也以菊花為喻,暢抒其志。 詩畫本一。當文人畫家群體成熟后,詩的意象傳統被完整移植到畫的世界,人們繼續以菊花作為個人高潔堅貞品性的象征,以致當宋裔趙孟俯以元臣身份作《灤菊圖》時,一位自署為“方外史”的題跋者即對之冷嘲熱諷:“物華有秋菊,頗稱傲霜枝?!敃r染翰者,興言可及斯?”直斥趙孟俯沒有資格畫菊,其尖酸刻薄如此。后人更干脆以菊花作為畫者本人的化身,賦予其獨特的人格意義,比如八大菊花的孤寂冷肅、南田菊花的超然象外、老缶菊花的生辣酣暢、白石菊花的濃烈真率,都與其為人基本一一對應,而出入于南田、揚孫(蔣廷錫)的鄒一桂,其筆下菊花則時見清麗冶艷、明靜典雅。 歷事雍乾兩朝的鄒一桂(1688-1772),盡管主要以宮廷畫家之名稱于世,但他卻是畫史上少數真正具有菊花高潔品性的畫家。史載鄒一桂曾數度抗顏犯上,如乾隆七年(1742年),因誣陷同撩被撤職的湖南巡撫許容旋即出任湖北巡撫,一時輿情沸騰。時在給事中任上的鄒一桂憤然上書,要求將許容撤而復出的理由詔示天下,以明賞而正法。最后乾隆被迫收回成命。如此以品性自持之人,自然對菊花有一種近乎偏執的青睞與摯愛,故在所著《小山畫譜》中,鄒一桂即對多達36種菊花的花、葉、蕊的狀態和顏色都做了非常認真的觀察和描述。不過,奇怪的是,如此強項的鄒一桂,其筆下的菊花卻以清麗冶艷出名,別具風姿,如其作于乾隆丙寅的《菊石圖》。 本幅《菊石圖》是當年七夕鄒一桂應和乾隆御制詩所作。乾隆丙寅,當乾隆十一年(1746年)。七夕前后,乾隆作《西蜀》詩,云:“西蜀未吟傳杜甫,東籬兀對想陶潛。凄清自領閑風露,不作爭時與附炎?!痹姰斒菍だ[杜甫《嘆庭前甘菊花》詩而作。杜詩云:“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贝嗽娮饔凇鞍彩分畞y”中,杜甫以菊喻己,而菊花的結根失所,也自是他自己因戰亂不得不東奔西走的不幸遭遇的象征。而一向以文治武功自許的乾隆,所作詩似有規模杜詩而引杜甫為知己之意,但以一國至尊而強說歸隱之類故事,雖然當時閃念間或許真有其意,卻總不過游戲之言,所以最終只能歸結到虛幻、大而化之的“不作爭時與附炎”說教上去。 不過,以此詩賜題鄒一桂本幅《菊石圖》,卻是相得益彰之舉。是年,鄒一桂任職大理寺,不僅辦案認真,反對草菅人命,多次糾正冤案、錯案,并對監獄管理進行整頓,上疏奏請嚴禁各監獄以非刑折磨犯人。盡管明知道乾隆所作詩里不切實際的虛浮,鄒一桂仍作和詩一首并依意作《菊石圖》。其詩云:“籬邊作賦非招隱,上苑移根以出潛。歲晚莫嫌霜氣冷,五云多處寶光炎?!闭f乾隆所作不過是借了陶淵明之類的故事而反其意,務使那些懷有陶淵明之志的士子為己所用,算是讀懂了乾隆該詩背后的主旨;同時,鄒一桂又趁機對乾隆表白自己不會步陶淵明等人后塵---這其實不過是其政治人格使然,自然不同于其藝術人格,而這也是愛菊而以菊自勵的鄒一桂筆下的菊花為什么會出以冶艷清麗的原因。 與鄒詩同一機心的是設色淡雅清麗的《菊石圖》。畫幅上半段關于菊的五色、瓣的層疊、花的向背等種種的細致、精心的描繪,可以看出鄒一桂其實是非常有心甚至留戀于“寶光炎”的“五云多處”的,但又不好說得太過直白,因此,紅色的菊花被刻意安排成半隱的情狀,但若結合它居于整個畫幅中心位置的心機,自可揣得其中深意。而菊花從石后涌出之勢,當亦不僅為呼應詩中“出潛”之說,更有自我表白之意;石則有堅持之意,承上“出”的菊花,其含義不難體會。 對鄒一桂的如此努力的投桃,乾隆自然心領神會,因此,為了報李,乾隆將其所作詩題于《菊石圖》上,完成了君臣之間關于“菊”與“隱”兩個傳統命題之間“隱”、“出”、“仕”的三段式對話。盡管乾隆御題畫作多見,但或為完全擬意之作,或無和詩,能如此幅精彩的,似只得數見。 乾隆之后,嘉慶帝對父親這次別開生面的畫上問答似乎非常贊賞,故在修《石渠寶笈三編》時,將《菊石圖》延入其中。這幅集合了乾隆與鄒一桂頗具傳奇色彩的“詩畫問答”的《菊石圖》又被收錄。而乾隆所作詩,則分別收入《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和《高宗御制詩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