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其昌(1555-1636)?書畫合璧冊
DONG QICHANG?THE COMBINA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藝壇盟主 彪炳百代 有明一代彪炳畫史的人物當中,當無任何人能勝過光耀奪目的董其昌。其不僅以堅忍卓絕的勤奮與天賦異稟的才華成為了當時最重要的書畫家,更以能鑒善辨的品評能力飲譽天下。他成為趙孟俯之后唯一能在書畫創作、收藏、品評、理論演繹等諸多方面馳騁藝壇之人。他所倡導的“南北宗論”,直接影響了他身后兩百多年間的中國畫壇的繪畫風貌,并成為近三百余年來,文人畫創作的主導思想。 董其昌不僅是當時藝壇的領軍人物,在漫長歷史中他的理論及思想不斷成為后世研究的對象。作為有明一代的大文人,董其昌除了書畫作品,還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資料?!抖洳肥珍浂洳?、編著等著作計13種,250萬字,是研究董其昌詩文、書畫、生平、交游以及董氏所涉及文史、諸子、禪學等等最為翔實的基礎性資料,也是研究晚明政治、社會生活諸方面的一部綜合性專著。 因而董其昌像一個通往藝術神殿的密碼,一直深受帝王貴族、歷代藏家的追逐。難怪有學者將董其昌的展覽命名為“董其昌的世紀The Century Of Tung Ch'i-Ch'ang 1555-1636”。 董其昌雖處于趙孟、文征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卻直接上朔至“二王”。他在《畫禪室隨筆》中自述其學書經過:“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經》及鐘元?!缎颈怼?、《力命表》、《還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謂逼古,…彼游嘉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于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評?!庇纱丝梢?,遍臨各家法帖并能在項元汴處盡睹真跡是其書法得以精進的重要原因。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保ā睹魇?文苑傳》)。 尤其是在他去世后的一百年多年,康熙皇帝對他書法的推崇輩至,更使得其更加聲名遠播,人盡皆知。連皇帝本人的書法風格都是和董其昌如出一轍的。筆畫圓勁秀逸,平淡雍容,字間與行間疏朗勻稱。乾隆皇帝對董其昌也是極其贊賞,不僅常臨摹董其昌的書法,且將眾多名跡收歸石渠寶笈。 董其昌的繪畫,十分注重師法古人技法傳統。他處處講究摹古,卻不泥古不化,在筆和墨的運用上,有獨特的造詣,形成自我風格。他山水畫墨色干濕濃淡,,清雋雅逸,以平淡天真取勝。同為能畫善鑒的民國收藏家吳湖帆對這位華亭前輩的作品也推崇備至,盡心搜羅,在他的《梅影書屋書畫記》記載了部分他的收藏精品,董其昌是其中單個書畫家中收錄最多的,約為十四件。 書畫合璧 獨步天下 書畫合璧這種冊頁的形式最早出現在明代中期,其為觀賞書法與繪畫雙善的藝術家提供更好的展示方式。吳門四家中文征明有少量這一形式的作品傳世,而真正將這種形式發揮到極致則是董其昌,他也是這種形式最積極的支持者和推廣者。 從現有紀年的作品來看,董其昌書畫合璧冊頁的創作多出現在晚年,根據他自己的論述來看,晚年其對自己的藝術水準相當自負,如50歲(1604)是題其自書詩卷尾云:“今日臨古古詩數首,俱不入晉人耳,唯顏平原、虞永興、楊少師三家,差不愧也?!迸d許是因為這樣的自信使得他更愿意通過一套冊頁來展示其在書法、繪畫和詩詞上的過人之處。 筆精墨妙 難得一見 此件《書畫合璧冊》共八開,均繪制于一種特別的箋紙之上,署款“玄宰”“董玄宰戲”,鈐印“董其昌印”、“董氏玄宰”、“宗伯學士”。每開做平林小景對題唐詩,詩意皆和畫意,書畫合璧相得益彰。其款識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合璧山水十開冊》極為相似,從印色看為典型明代朱砂印泥。 整篇書法瀟灑飛揚一氣呵成,字里行間疏朗有致,其結字用筆之水準可見其力追“二王”之功力?,F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董其昌《臨淳化閣帖》堪稱其晚年精品力作,時年七十八歲的董其昌從壬申(1632年)歷時月余,選臨十卷,第六、七、八、九卷為董其昌臨王羲之、王獻之諸帖,與此冊書法在字形運筆有諸多相較之處。 如《臨淳化閣帖》第六卷中“清”字, 《臨淳化閣帖》第七卷中“虛”字,“處”字。 國內博物館的董其昌書法合璧的冊頁共計十六本 《臨淳化閣帖》第八卷中“深”字,“山”字,“君”字,“君”字點劃的轉折提筆的向下呼應,體現著董其昌對細節生動處理。 《臨淳化閣帖》第十卷中“當”字,“見”字。 以及款識第七卷、八卷“其昌”二字。 從兩件書法單個相同字體的對比中,更見書法家一以貫之的用筆習慣。只是由于臨帖的原因《臨淳化閣帖》字形較緊湊,而《書畫合璧冊》由于興致所至,一氣呵成顯得更為舒朗,這與董其昌的名篇佳作草書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樣,筆勢縱橫,神氣縹緲。 “發”、“無” 董其昌最好的繪畫也出自此時,在此階段正是董其昌對技巧及表現力充滿自信的時期,觀者可以從畫面中感受到一股穩定的秩序感,這與其早中年如《葑涇訪古》那樣常見的夸張變形的扭曲山形所呈現的緊迫感完全不同,這也許是此時的他已經可以隨時拿出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心追手?。?596年此卷已為董氏所藏)的緣故,他的構圖顯得更加樸實無華卻詩意盎然。此四開繪畫皆采用簡化的倪瓚一江兩岸式構圖,近景與遠景的相互關系由近景中的雜樹體現,其樹法則多選用其擅長的點染,樹枝聚散錯落,點葉多變,墨色煥然。藏于不同景致中的茅屋與樓閣則體現出山巒與淺坡之間遠近關系,每一開都是看似無意卻時精意的安排。這些遠山與近景坡石都以其推崇的董源披麻皴寫就,干筆的皴擦以及使用松煙頂煙墨的緣故,使得長短不同的披麻皴營造出一種類似炭筆素描的質地。極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的董其昌《山水七開冊》。畫面上的礬頭和苔點被濃抽象為一種濃墨點染在山巒的同一側,似乎在暗示一種陰影感的存在??莸喚?,而又曠遠平淡,用干筆卻顯潤雅之感,一派明潔清麗的景象。這也許就是后世四王甚至八大為其山水所傾倒的地方吧。 這類董其昌成熟時期“質樸無華、平淡天真”作品歷來受到藏家的追捧。如2007年佳士得拍出的作于1620年的《書畫小冊》一冊,成交額為4800余萬元,為其同類作品中成交價最高的一冊。 此冊《書畫合璧冊》原為朵云軒的舊藏,整體發表于1998年《藝苑掇英》63期(P47-48,圖六)。該套叢書為1978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發行,意在努力介紹各大博物館和海內外收藏家的優秀作品,而聞名于當時全國的美術出版業。 此類曾入公藏且有權威出版的董其昌書畫合璧之佳構,已是市場上難得一見可供流通的藏品,藏家定當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