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徵明?行書自作詩
WEN ZHENGMING
POEM IN RUNNING SCRIPT
此文徵明大字行書律詩兩首,曾經啟功、徐邦達二先生審定,啟功先生稱:“此文衡山垂老之筆也?!爆F就其內容、書風,略為闡發。
第一首詩題為《九月六日風雨無聊,戲續潘邠老之句》,這里說的“潘邠老之句”用了一個宋代詩人潘大臨的典故?;莺榈摹独潺S夜話》:“黃州潘大臨工詩,多佳句,然甚貧,東坡、山谷尤喜之。臨川謝無逸以書問有新作否,潘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氛所蔽翳。昨日閑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其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務咝ζ溆亻??!贝嗽婋m只一句,然開局闊大,允為妙句,遂宋代乃至后來的詩人多有續作。
南宋韓淲有《風雨中誦潘邠老詩》,方岳《有九日道中凄然憶潘邠老句》,謝逸有《補亡友潘大臨詩》三首等等。文徵明在此也續成七律一首。查《文徵明集》卷第七,知文徵明另有一首《奉次吳匏庵先生續潘邠老詩韻》。而這首詩不見著錄,可補文集之闕。末句“何必催租能敗興,老夫終日不成章”??梢娛抢蟻斫獬爸Z。
第二首《九日晴汎石湖》據《文徵明集》卷第十二,知定稿作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文徵明時年七十八歲,名為《丁未九日與履約諸君同泛石湖就登上方》,履約即王守,嘉靖五年進士,授寧波府推官。武宗正德七年(1512),王守與其弟王寵在蔡羽門下學習經、詩,在蔡家包山精舍住了三年。正德十三年(1518),文徵明繪《惠山茶會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同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游覽無錫惠山,飲茶賦詩的情景。文徵明另有多首詩作贈王守、王寵兄弟。此書款題云是“近作”,則創作時間當在嘉靖二十六年丁未重陽節后不久。
文徵明的大字書法多為晚年所書,取黃庭堅長槍大戟之勢,行筆跌宕起伏、氣勢左盤右蕩,其功夫正不在黃庭堅之下。沈周一生學黃而頗少黃翁篆籀氣,書論中有“疾”、“澀”二字訣,正是沈不及黃處。文徵明的大字黃體書法,則深得黃庭堅跌宕變化之妙,臺北故宮所藏文徵明《燈花等詩卷》,因為沒有落款,竟使清代書家張照一時誤會為黃庭堅所書,認為:“筆力超絕,非涪翁不能”。此卷書法老筆紛披,雖如啟先生所說有“龍鐘之態”,但出自一位年近八十的老翁之手,依然感覺蒼勁,雄強,給觀者以震撼,啟老所言,或是“春秋責備賢者”之意吧。
比較此作與文徵明收藏在各大博物館的“大字”作品,如故宮博物院藏《元旦春陰等詩卷》、《西苑詩三首卷》,上海博物館藏《石湖煙水詩卷》,蘇州博物館藏《游虎丘詩卷》,遼寧省博物館藏《自書詩卷》等,皆采用兩三字成一行式的布局,極富張力,縱觀整體,字字獨立然氣息連貫,這也是文徵明大字作品的典型面貌。
寫字當不失為一種養身娛老之道,而必與其學養并進,方有佳作。故書家到晚年,學養愈厚,字法愈奇,文徵明便是如此。此卷題跋中,啟老稱頌文徵明學養,而又提到一個書家不可逃避的狀況,云:“書人至老猶役于人,亦可嘆也”,或許這也是當時七十多歲的啟老自身的喟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