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其昌?行書《蘭亭序》、《蘭亭后敘》
DONG QICHANG
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
明朝末年涌現出了照耀后世幾百年的書法家,其中尤以董其昌為代表。董其昌以他超絕的天才與情趣,勁健的筆法,深刻的影響了有清一代。他入仕途之后,得以觀古代名家法帖墨跡,心摹手追而技藝猛進。他的書法即有魏晉之風,又兼得宋人之獷,在當時即已名揚海內外,與張瑞圖、邢侗、米萬鐘并稱“晚明四大家”,又與邢侗并稱“北邢南董”,與張瑞圖合稱“南張北董”,可見聲名之顯著。他的書法天真爛漫、簡淡自然,而又能風神超逸。
董其昌為萬歷進士,授編修,后任太子侍講,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由于仕途上的順利,他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書畫上來,他的心態是平和的,故書法多韻致,倡淡意。對于傳統他更多的學習與再創造,而沒有徐渭與張瑞圖那種反叛,各家筆法與面貌皆可以信手拈來且化為己意。他曾說:“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今人只是筆作主,未嘗運筆?!笨芍^識者言。
《蘭亭序》為天下行書第一,行書書法的千年典范。董其昌寫此卷必為“獅子搏象”,用盡全力。展開此卷,便覺清光照人眼眸,用墨豐富,行筆遒勁,有如行云流水。在結字用筆上,皆不求形似,而其精神內核則直逼晉人,有一種蕭散、清貴的意味。此卷作于董其昌六十六歲時,為晚年得意之筆。
董其昌的書法自謂從率意中得之,對后世影響極大。清代如康熙、乾隆二帝,朝臣張炤、劉墉等均以董字為楷模,流風不絕,影響了清代近三百年的書法。他的書法美學觀念,多從禪宗中來,他以為初必學古人,既得法當離古人,“非歐、虞、諸、薛諸名家技倆,直欲脫去右軍老子習氣”,可見他的高志。禪宗不同于北宗的最大一點即是主張頓悟,與書法之道蓋有所同。因此他的筆下,雖極淡個人面貌卻愈強,可稱的上“頓悟見性,即心即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