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元璐?草書七言詩
NI YUANLU
POEM IN CURSIVE SCRIPT
倪元璐為晚明浪漫主義書風的代表人物,其所處的時代,個性解放思潮盛行,并波及到明末書壇,除倪元璐外,還有黃道周、王鐸、張瑞圖等,他們試圖掙脫傳統的枷鎖,開辟一條新路。倪元璐在學書的道路上,先后師法王右軍、顏魯公和蘇東坡, 以追求沉雄渾厚、剛硬不羈的面貌。
倪元璐最擅行草書,此幅《草書七言詩》筆調輕快,意氣風發,展現了倪氏書法成熟后的一般風貌,整幅作品章法平正,拉寬的行距使得視覺感上更顯疏朗,下筆果敢,點畫奇崛,以露鋒入紙,常見起筆處為尖頭,如第一行“十”字,翻折多于使轉,有硬朗無畏之態,結構偏長,有很強的個人風格特征,在用墨上,此幅枯筆并不多,卻十分生動自然,在處理字與字之間的關系上,我們并沒看到此處倪元璐費心安排的跌宕,而是以一種平中見奇的方式,貌似收斂其實放縱的心態,來展現其獨特的個人風貌,鋒棱四露中見蒼渾,并伴有少量枯筆與濃墨相映成趣,結字欹側多變,大膽吸取顏真卿楷書中宮疏放的特點,同時將方正的結體變長,強化偏旁,使得字形產生強烈反差,尖削的結體給人一種精神振奮之感,曾有人戲稱其書為“刺菱翻筋斗”,其棱峭生動之姿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形容在此幅作品上再恰當不過。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明人無不能行書者,倪鴻寶新理異態尤多?!逼洳輹L格的形成,除了善于從王右軍、顏魯公和蘇東坡等古人的經典中得到滋養,更在于他的“新理異態”,不斷地摸索創新的可能性,使其能最終自出新意于史。倪元璐在植根于傳統的同時,又在竭力地尋求變化,走出自己的風格,其學古人,靈活變通,其學蘇東坡,便能將蘇字的扁平結字特征,反其道地化為偏長狹瘦的自家構字法則;學王羲之,卻能把王氏書中居多的方筆,變成自己腕下能隨機生發的圓筆;晚年追摹顏真卿,取其“屋漏痕”意,書風漸趨沉渾,又能將揉、擦、飛白、渴筆等技法引入其中,借以豐富作品內涵。倪元璐之子倪后瞻說:“倪鴻寶書,一筆不肯學古人,只欲自出新意,鋒棱四露,仄逼復疊,見者驚叫奇絕。方之歷代書家,真天開叢蠶一線矣?!?br />
清代的秦祖永在《桐陰論畫》中評其:“元璐書法靈秀神妙,行草尤極超逸”。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面貌,創造了具有強烈個性的書風,對清末民初的書壇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他在書法藝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后世學書者的普遍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