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紹基?行書杜甫詩
HE SHAOJI
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
與清代許多碑派書家不同的是,何紹基既堅持其師阮元“南北書派論”與“篆分遺法”的標準,認為要達到矯正時弊的目的,應力學北派,然卻不能因此而輕視簡牘一路的帖書。他在創作實踐上不囿于派別之見,把自己的取法拓展到更廣闊的范圍之中,從而使自己的書法風格南北兼融,也注入了更多的審美內涵。他在篆隸方面的探索另當別論,僅就行草書而言,無論他給后人留下多少懸念與遺憾,事實上,他在清代碑派書家行草書中成就是最高的。從金農、伊秉綬到鄧石如,再到后來的趙之謙、張裕釗等人,一代又一代的碑派書家專注于篆隸,行草筆法漸漸生疏了,有的幾乎不解使轉,行筆拖沓,狀如爛草。何紹基的突出之處在于,南北兼收,碑帖并重,由顏行上溯篆隸,又由篆隸融會行草,其創作的途徑也是極具借鑒價值的。
在何紹基眾多的傳世作品中,此幅作品無論是內容還是書法都堪稱精品。該作品有著獨特美感。如字主要的豎畫都有點略為歪斜,但從通篇來看,這些字雖有斜筆,卻達到了傾側之中的平衡,畫斜字正,平衡險中求;每行字也是字頭至尾保持了布局上的中正平衡,就如同高峰之險而聳立不倒,似斜反正,穩如泰山,從而產生了奇崛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