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藝術家:
作品名:永樂無量壽佛
質 地:
尺 寸:高18.5cm
編 號:0525
估 價:3000000~4000000
成交價:RMB 15,870,000
永樂無量壽佛 上??飼r2021年春季拍賣會 云水禪心—佛教及銅爐藝術精粹 作品號:0525 2021-07-08 下午16:30
銅鎏金
來源:歐洲私人收藏
參閱:香港佳士得2015年6月3日,Sale 3434,Lot 3009,明永樂銅鎏金無量壽佛立相,成交價 25,880,000港元
此尊造像是明代永樂宮廷鑄造的立像無量壽佛,佛像寬額豐頤,白毫凸顯,眼瞼微垂,高鼻薄唇,面容和熙。頭戴彎月形寶冠,頭頂束高發髻,裝飾華美。赤袒上身,胸前及腰間飾連珠式瓔珞,手足處有釧鐲裝飾,周身披大帔帛,帔帛自頭部向兩端自然飄垂,衣紋流暢,下著裙裳,裙紋流暢,如行云流水,雙手置于腹前結禪定印,雙手托缽。無量壽佛立于覆蓮瓣束腰蓮座之上,臺座上陰刻“大明永樂年施”楷書六字銘款,字體秀美,當為北京宮廷御用監制作,是永樂宮廷造像最明顯標志。蓮座下封藏保存完好,封底蓋中央刻有精美的十字金剛杵,封底邊緣有封蠟和朱砂,座底邊緣均勻剁出八個剁口。永樂年間北京宮廷制作的佛、菩薩像較多,多為坐像,如本件之無量壽佛立像題材甚是少見。整尊佛像比例權衡合度,手、腳等細部極具寫實性,紋飾細膩,鎏金厚澤。類似永樂官造立像見有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佛華普照”Speelman收藏重要明初鎏金銅佛專拍中第803號“明永樂 鎏金銅彌勒菩薩立像 ”,高19公分,體量與本件相若,亦為單層覆式蓮座,蓮瓣之造型如出一轍,當為同一類作品,頗為珍罕。整像造型端莊,形象生動,比例勻稱,工藝精細,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局部特征,皆體現了明代永樂宮廷造像鮮明的藝術和工藝特點。特別是其品相十分完美,堪稱明代宮廷造像上品之作。明代宮廷造像是明代永樂和宣德兩朝宮廷御用監“佛作”制作的漢藏風格造像,主要用途是為朝廷推行的宗教統治服務。明代宮廷造像不僅見證了明代漢藏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和深度的文化藝術交流、藏式佛像和宮廷藝術的極大成就,而且反映了明代中央政府對藏傳佛教各教派和藏族人民的普遍尊崇,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工藝和宗教價值。
明永樂“大明永樂年施”款銅鎏金無量壽佛立像
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眾生往生西方凈土,故又稱“接引佛”。阿彌陀佛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并稱“西方三圣”。據《阿彌陀佛經》等佛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凈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阿彌陀佛壽命是無數的,妙光也是無邊的。
在藏傳佛教中,阿彌陀佛被視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如果祈求智慧,則皈依無量光佛;如果祈求延壽福樂,則皈依無量壽佛。藏人對施禪定印、手上置缽或凈瓶的兩種圖像樣有著嚴格區分,前者表現的是無量光佛,后者表現的是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常與白救度佛母、尊勝佛陀相合供奉,這種組合也被稱作“長壽三尊”。
元代開啟了以漢藏交融為特色的佛教藝術潮流,明永宣時期宮廷制作的精美藏傳佛造像,尤其是金銅佛像,將這股潮流推向了一個高潮。永宣佛像樣式和母題源自西藏,但在具體實踐中與漢藏藝術元素巧妙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宮廷藝術風格。這件“大明永樂年施”款銅鎏金無量壽佛立像,生動而具體地展現了永樂時期漢藏佛教藝術交融的成就。
此尊佛像臉頰方正,寬額,白毫凸顯,眉目修長,眼瞼略睜,嘴角上揚,略帶微笑。這種慈和柔美的面相特征深受漢人喜愛。周身裝飾繁復華麗,寶冠、耳鐺、項鏈、手釧、臂釧、腳釧、腰帶等一應具全。發髻高聳,上頂摩尼寶珠。頭戴八葉寶冠,前方五葉,后方三葉,中間一葉特別寬大,引人注目。最為華麗的是胸前的多重瓔珞項鏈:內重為珠寶串聯的短鏈,正中垂下三條珠串,兩側各有兩串U形珠串;外重為倒掛葫蘆形長鏈;內外之間以網狀珠鏈勾連。所有珠寶鑲嵌都是以銅鑄造模擬,而不鑲嵌真正的珠寶玉石,這與同時期西藏造像有所不同,是永宣佛像的一大特征。
除了上述的面相、裝飾造型,佛像的服飾具有濃重的漢地氣息。漢式帔帛覆蓋雙肩,繞過手肘,呈S形飄至裙底。下著雙層長裙,褶皺重疊,裙底垂至腳踝處,外揚如水波狀,富有動感。腰部系瓔珞垂飾,身后兩條短飄帶鉤掛在腰帶兩邊。永樂早期造像袈裟緊貼皮膚,腰裙緊貼腿部,光素無衣褶,仍保留了藏式風格。到了永樂后期和宣德時期,中原傳統的白描寫實手法被引入到造像藝術,衣服褶皺起伏,質感逼真,飄逸脫俗。
此佛雙手捧一金缽,置于臍前。雙足直立,站立于單層仰瓣式蓮座上。不采用雙層式蓮座是為了降低蓮座的高度,凸顯佛像身軀的挺拔和高大。蓮瓣排列緊湊,內緣紋飾很飽滿,尖端部上卷成三顆圓珠狀,這是典型的永樂蓮座特點。宣德時期的蓮瓣相對更寬闊些,內緣紋飾尖端上會卷成卷草或象鼻狀,俊秀氣息不如此強烈。
永宣佛像的產生有著特定的政治背景。永樂年間中央政府曾大量施造佛教造像與青藏宗教上層互為饋贈,以加強聯絡。永樂皇帝崇信佛教,對藏傳佛教興趣濃厚,樂意禮敬西藏高僧。永樂六年,將佛教造像作為禮物互為祈福、通納已經成為了習俗和常理,即所謂的“賜佛制度”。此蓮座前方中央自左向右鏨刻“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楷書,“永樂”與“施”字表明此佛是中央政府賞賜之用。
青海樂都瞿曇寺是難得的現存最完好的明代朝廷敕建寺院,為研究永宣佛像提供了重要依據。令人欣喜的是,其中一件觀音菩薩立像(現藏于青海博物館),與本件拍品存在諸多相似。關于其基本情況,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專家王家鵬在《論明永樂、宣德佛像的藝術成就》(《永宣時代及其影響》,故宮出版社,2012年版)一文中作了詳細的介紹,現抄錄如下,以供比較:“瞿壇寺觀音菩薩立像,像高146厘米,帶座通高220厘米,觀音雙腿直立仰覆蓮座,身體略側扭。高卷發髻,頭戴華麗寶冠,束發冠帶翻卷,大圓耳珰。渾圓面形,長眉秀目小口,鼻梁挺括,神情溫婉慈祥。胸前垂飾華麗的項鏈瓔珞,細密均勻,層疊交錯。下著雙層長裙,裙褶曲復自然,有輕柔的織物波動感,裙面亦垂飾精美的瓔珞。長帛繞身飄垂身側,身后兩條短飄帶鉤掛在腰帶兩邊。雙手各牽蓮花長莖,左手施說法印,右手施與愿印。身側的蓮花枝條婀娜多姿,身材比例合度,形體線條圓潤流暢,生動刻畫出觀音菩薩慈悲憫人雍容大度的儀態。此像造型別致,為永樂佛像所特有。鑄造鎏金工藝精湛,金色純正亮麗,造型生動華美,是現存刻有年款,體積最高大的永樂銅像,為來源準確的永樂佛像藝術.典型代表作,堪稱國寶。蓮座前沿刻‘大明永樂年施’漢藏梵3種文字款識?!?br>瞿曇寺觀音菩薩立像是確定無疑的永宣佛像標尺性文物。仔細比對可以發現,這兩尊佛像在發型、配飾、面相、軀體、帛帶、短飄帶、服飾褶皺上是相同的,鮮明地證實本件拍品當屬永樂時期宮廷造像。
再次回溯本件拍品,目睹之處皆為精彩,難以一言概之。佛的面相豐滿端正,五官位置均勻,眼瞼略俯視,表情靜穆柔和,手捧寶瓶,神圣而莊嚴。身體曲線柔和,裝飾雍容華貴,身軀筆直,體現出隆重的儀式感。其精銅鑄造,通體鎏金,亮澤的鎏金表現出肌膚的光滑感;頭發涂抹黑色染料,烏黑順直如瀑布,彰顯出蓬勃的活力。目前所見的永宣金銅佛像以坐像為主,立像比較少見。加上與國寶文物瞿曇寺永樂款觀音菩薩立像的相似,此佛像拍品的珍稀性和重要性更添一層。如此形制和品相精美者,堪稱遺留民間的國之瑰寶,滄海遺珠,無比殊勝。